大學實驗室作為科研與教學核心場所,日常產生的廢水成分復雜多樣,涵蓋化學實驗殘留的酸堿廢液、重金屬離子、有機溶劑,以及生物實驗產生的含菌廢水、核酸污染物等。這類廢水若直接排放,會嚴重污染水體與土壤,威脅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。因此,遵循“分類收集、分質處理、達標排放”原則,構建規范的廢水處理工藝流程,是大學實驗室環境管理的核心環節。?
一、預處理階段:分類收集與初步凈化?
預處理是保障后續處理效率的基礎,核心是通過物理與化學手段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、調節水質,避免雜質堵塞設備或影響后續反應。?
1、分類收集:實驗室需按廢水類型設置專用收集容器,明確標注“酸堿廢水”“重金屬廢水”“有機廢水”“生物廢水”等類別,禁止混排導致成分交叉反應。同時,在收集容器出口處安裝濾網,攔截廢水中的固體殘渣,定期清理濾網避免堵塞。?
2、水質調節:?
酸堿廢水調節:將酸性廢水與堿性廢水導入中和反應池,通過pH在線監測儀實時監測水質,投加氫氧化鈉或硫酸溶液,將廢水pH調節至6-9的中性范圍,避免強酸堿腐蝕后續處理設備,同時減少對微生物的毒性影響;?
重金屬預處理:針對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水,在專屬反應池中投加硫化鈉、氫氧化鈣等沉淀劑,使重金屬離子與沉淀劑反應生成難溶性硫化物或氫氧化物沉淀,再通過絮凝劑增強沉淀效果,為后續固液分離做準備。?

二、主體處理階段:分質降解核心污染物?
根據廢水污染物類型,采用針對性處理工藝,實現核心污染物的降解與去除,是處理流程的關鍵環節。?
1、有機廢水處理:針對含有機溶劑、酚類、染料等有機污染物的廢水,采用“厭氧水解+好氧生物處理”組合工藝。厭氧水解池內,厭氧菌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酸,提高廢水可生化性;隨后廢水進入好氧生物池,通過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的好氧微生物,將小分子有機物氧化分解為CO?與H?O,大幅降低廢水化學需氧量與生化需氧量。若有機污染物濃度較高,需在生物處理前增加“芬頓氧化”預處理,通過硫酸亞鐵與過氧化氫反應生成羥基自由基,氧化降解部分難生化有機物。?
2、生物廢水處理:針對含細菌、病毒、核酸的生物實驗室廢水,采用“消毒+過濾”工藝。先將廢水導入消毒池,投加次氯酸鈉溶液或通入臭氧,確保有效氯濃度≥50mg/L,消毒時間≥30分鐘,殺滅廢水中的病原微生物;隨后通過精密過濾器過濾殘留的菌體碎片與雜質,避免生物污染物擴散。?
3、重金屬深度去除:經預處理沉淀后的重金屬廢水,進入“離子交換+膜過濾”系統。離子交換樹脂可特異性吸附殘留的重金屬離子,飽和后通過酸洗再生重復使用;若樹脂處理后仍有微量重金屬,再經反滲透膜過濾,進一步截留重金屬離子,確保出水重金屬濃度符合標準要求。?
三、深度處理與達標排放階段:保障水質安全?
深度處理旨在進一步凈化水質,確保各項指標達標,同時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。?
1、高級氧化與過濾:將經主體處理后的廢水導入高級氧化池,通過紫外-臭氧協同氧化,去除殘留的微量有機物與色度;隨后經活性炭過濾器吸附異味與微量污染物,再通過石英砂過濾器過濾懸浮物,使出水濁度≤5NTU。?
2、水質監測與排放:在排放口安裝在線監測系統,實時監測pH、COD、懸浮物、重金屬濃度等指標,確保所有指標符合當地環保部門規定的排放標準;達標廢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,或經進一步處理后作為實驗室冷卻水、沖廁水等循環利用,實現水資源節約。?
3、固廢處置: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淀污泥,需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危廢處理企業處置,避免二次污染。?
大學實驗室廢水處理工藝流程的核心在于“分類施策、精準處理”。我們可根據實驗室規模、廢水類型與處理需求,提供定制化的廢水處理設備與整體解決方案,從工藝設計、設備安裝到運維培訓全程跟進,助力高校構建綠色、安全、合規的實驗室環境管理體系,守護生態環境安全。